今年以来,社会各界和主流媒体都在关注新蓝领话题。与传统蓝领群体不同,“新蓝领”劳动者拥有更多、更高的技能傍身,在制造业及生活服务业等领域从事体力与脑力相结合、灵活度较高的工作,收入和学历水平较传统蓝领均有所提升,正成为我国就业群体的生力军,在助推生产效率提升、助力城市运行与百姓生活、为经济回升向好注入活力的同时,也获得了自我认同与价值提升,实现了更高质量的就业。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汽车俱乐部分会始终关注所服务领域中的职业建设,使其能够纳入到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并特别关注如汽车救援员、汽车代驾员等领域职业服务标准化、职业培训阶梯化、职业形象社会化、职业保障制度化等全方位的行业管理内容。通过这些努力,促使相关领域的职业水平提升,全方位为“新蓝领”群体构筑一个更加广阔、更具包容性与可持续性的发展新天地。
从“蓝领”到“新蓝领” 作为我国就业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蓝领劳动者群体主要是指第二、三产业的产业工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发布的《2023中国蓝领群体就业研究报告》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蓝领群体规模达4亿人,占就业人口的比重超过53%。在传统认知中,蓝领劳动者主要从事体力劳动,大量分布在建筑行业或制造行业。 “新蓝领”与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相伴而生。近年来,经济持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数字经济加快演进、制造业智能化浪潮涌动,正深刻重塑我国劳动力结构,蓝领构成也发生变化,“新蓝领”群体加速崛起。 除制造业之外,“新蓝领”主要就业于服务行业。随着互联网浪潮的席卷,他们依托数字化平台的发展,从事快递、外卖、汽车救援、汽车代驾、网约车等多样化、灵活性高的岗位,不受固定工作时间、地点和方式的限制,根据个人能力、兴趣和需求,自主选择工作内容、方式和时间,支持城市运行,便利群众生活,成为“新蓝领”中愈加重要的组成部分。 国家统计局、第三方机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已达2亿人;2023年,灵活用工市场规模为1.44万亿元;预计2024年将突破1.7万亿元,体现出灵活用工市场的蓬勃发展态势。 “数字经济正成为蓝领就业质量提升的重要助推器。”相关专家分析,新一轮经济产业模式变革带动经济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平台化方向发展,催生了一大批形态多样、分工精细的新就业形态。这些新就业形态吸纳了大量就业人口,成为我国当前以及未来劳动力市场中不容忽视的力量,是我国“稳就业”的重要保障。 眼下,“新蓝领”岗位还在日益丰富。近年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相继发布多批新职业清单,既涵盖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智能制造、区块链、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等,也包括网约配送员、网约出租车司机等城市服务业领域职业,为蓝领劳动者长期职业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 如汽车代驾员职业,伴随新能源、智能化汽车全方位进入百姓生活,对其从业人员素质提提出新的要求,不同以往,汽车代驾行业从业者不仅要安全、准时将客户送抵目的地,还需要应对未来全面智能化用车场景,展示出更加丰富的职业技能,这一点在由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汽车俱乐部分会主办的首届汽车代驾大会上,成为了与会者的普遍共识。
“新蓝领”白领化 随着产业升级进一步加快,对“新蓝领”的技能要求已从掌握单一技能向掌握复合技能转变。“新蓝领”劳动者不仅要能够应用数字技术获取、分享生产信息,更需要应用数字技术评估和处理信息,解决复杂问题。在不少制造企业,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新蓝领”正在白领化。这一变化不仅提升了个人的职业发展空间,也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多效益。 与传统意义上的办公室“白领”相比,“新蓝领”群体的待遇也呈上升趋势。《2023中国蓝领群体就业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蓝领群体平均月薪约6000元,10年间增长逾2倍,与白领的薪酬差距进一步缩小,近七成蓝领劳动者月收入集中在5000元至8000元之间。其中,“新蓝领”收入水平较高。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新蓝领”岗位类型日益丰富、劳动者权益保障提升、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高,“新蓝领”群体的就业质量总体上在提升,劳动者对蓝领职业的自我认同感和满意度也在提升。 从社会角度看,“新蓝领”还推动创造高品质生活。根据《2023中国蓝领群体就业研究报告》,我国服务业蓝领劳动者约为1.2亿人,“新蓝领”也以服务行业为主要就业领域。 以汽车救援员为例,其工作内容从过去的简单的现场救援为核心,到现在必须通过数字化调度系统与数据采集相结合,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的优质服务,实现了全方位的服务体验提升,未来更具有技术含量的人工智能科技手段的植入,还将可能出现远程救援的服务场景,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快速的服务。 潜力仍待开掘 业内认为,当前,新型生活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制造业等呈加快发展态势,具备成为未来支撑就业基本盘的潜力,“新蓝领”就业潜能巨大。 以重庆为例,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数据显示,平台经济衍生的新就业形态从业人数达到269.4万人,占重庆总就业人口的16.1%。主营人才招聘的重庆汇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李平也介绍,据粗略估计,目前重庆新职业就业占比已超过10%,其中相当比重是涉及“新蓝领”的城市服务业。以一批数字化平台为依托,“新蓝领”岗位正成为吸纳就业的“蓄水池”。 “新蓝领”是一片“星辰大海”,但其在产业转型过程中还面临多重挑战。有专家认为,一方面,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受外部环境影响,部分行业用工需求下降,“新蓝领”等新职业岗位的规模释放尚需时日。 另一方面,现有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对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响应不足。部分培训内容缺乏前瞻性和针对性,难以有效对接新兴行业的岗位需求。以新能源汽车维修为例,当前传统燃油车维修技师要实现“油改电”仍存困难。“不少维修技师想转行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维修技师,但缺乏便捷实用的培训渠道,面临转型难题。”途虎养车旗下重庆一家汽修门店负责人冉清兵说。 还有业内人士认为,对于技术驱动的蓝领新岗位而言,与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同步出现的,或是新业态从业者技能“被替代”。随着智能系统和设备的迭代升级,部分“新蓝领”现有的技能可能逐渐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如果岗位不能持续为劳动者提供培养新技能的机会,“新蓝领”也可能面临淘汰风险。 就业新空间渐次打开,“新蓝领”如何更好地承接?业内认为,强化“新蓝领”群体的技能学习,是顺应技能社会和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议依托优化学历教育与市场需求对接、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等方式,让蓝领群体有机会参与技能学习。 内容来源:《瞭望》2024年第48期,有编辑、删节 插图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