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月6日出版的《中国汽车报》在“文化和情绪消费成后市场高质量发展驱动力?”专题中,记者陈萌就汽车俱乐部、汽车出行与地方文旅产业规划等问题采访了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汽车俱乐部分会秘书长张士立。以下是采访内容:
汽车俱乐部作为汽车后市场的一种服务模式,近年来在国内得到了广泛发展。展望2025年行业发展时,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汽车俱乐部分会秘书长张士立谈到,去年行业最大的变化是经销商车友会转变成更具活力且组织方式更自由的民间车友会,而且后者也会得到车企在多个方面的支持,使其在不少以城市为核心的汽车消费群体中逐渐形成了较强的影响力。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尤其是“90后”到“95后”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在新能源品牌俱乐部中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活动方式与运营模式。其摆脱了传统燃油车时代,以车本身为核心的社交模式和活动,而呈现出以车为纽带更多元跨界的活动形式,甚至车友会组织的活动未必都与车相关。
张士立认为,围绕这些变化,车企及汽车后市场主体需要以用户为中心,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如何以俱乐部的形式将客户与汽车品牌或服务品牌进行深度绑定。 “这两年,我们组织国内汽车救援领域企业去日本访问时发现,国内的行业人士对日本全国性汽车俱乐部的组织模式非常有兴趣。汽车救援板块只是其俱乐部多种服务之一,但构成了体量非常庞大的市场。”张士立介绍,此模式在汽车发达国家早已运营多年,我国在90年代初汽车刚进入家庭时,就有一些国内外机构将其引入国内,但由于所处市场发展阶段不同、保有量规模不够,这些尝试都以惜败告终。如今,我国汽车保有量已坐拥全球头把交椅,有必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俱乐部发展模式。
如今,旅居车(房车)、汽车营地、汽车救援、网约车、汽车代驾等已经成为文旅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汽车俱乐部分会调研发现,通过多年的实践,文旅资源地政府已不满足于招商、引流的简单诉求,涉及到租赁业务的落地房车旅游,阶段性的营地开发等模式,都进入了相关部门的整体文旅规划中,而且在汽车与文旅合作方面有了更多深度、广度的思考和实践。比如,越来越多的车主热衷于尝试远途自驾游,却往往因为舟车劳顿而有所顾忌,如果有机构提供长途代驾或者车辆托运服务,可以让驾车者没有太多回程负担。